1780年,意大利解剖家伽伐尼发现,用微弱电流刺激肌肉会引起肌肉抽搐。受其启发,1848年德国生理学家艾米尔用实验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。现代科学已经证明,电流可以引发肌肉的生化反应,促使它收缩运动。我们的心脏就是在电流脉冲的驱使下进行跳动的,一次电流脉冲引起一次心跳,心脏发出电流脉冲的能力叫起搏功能。右心房有个解剖结构叫窦房结,它能自动发出电流脉冲,正常心脏跳动的频率由窦房结的起搏功能所决定,故窦性心率就是正常心率的代表。窦房结将心动电流按部就班地由心房传到心室,引起心房、心室顺序收缩,通过动脉血管将血液输送至身体各个器官。
心动电流的产生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。众所周知,心脏组织是由无数生物细胞和浸浴着它的体液所组成,这些细胞的内体液和外体液间的交界,有一层很薄的非水性薄层,称为细胞膜。这种细胞膜像一个特殊的篱笆,在一定条件下,把细胞膜内外的液体隔离开。由于细胞内、外液都是由水分、蛋白、纤维蛋白和盐等导电能力很强的电解质组成,细胞膜对电解质的离子成分如钾、钠、氯等具有不同的通透性,这样就使得膜内外的离子成分和浓度有很大差别。通常膜内含有酸性钾离子,膜外含有碱性的钠离子。所以细胞膜内外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电位,称为膜电位。当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,由于细胞膜对一定的离子成分具有隔离作用,因此使细胞内外间形成一种膜外为正,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,处于等电位,所以两者间不会产生电流。当心脏搏动,心肌细胞膜的某一点在窦房结传导开始激动时,受激处的细胞膜像个竹篱笆似的,让钠离子自如地从篱笆空隙中流进来,也就是说,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升高;而对钾离子却不放它进来,通透性显著下降;因此膜外体液中的钠离于渗入到膜内,逐步改变了膜内外离子的成分和浓度。这时细胞膜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,极化状态开始消除,因此膜外两点形成了电位差,就产生了电流。这种过程是逐步开始的,以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心肌细胞,直到膜电位全都逆转成膜外为负、膜内为正,恢复极化状态时为止。这时膜外两点又处于等电位,所以电流又回到了零。这就是所谓心电的除极和复极过程。这个过程所引起的电流变化,是随着心脏的搏动状态而变化的,所以称作心动电流。
引发心肌收缩的心动电流是在人体内所能测到的最强电流,不过其绝对值也相当微小,通常在微安数量级范围。并且由于皮肤是绝缘体,在体外一般很难测出这一电流,因此,必须应用高灵敏度的专用仪器才能观测到,而心率表感应器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感应心动电流的仪器。感应器采集锻炼者的心动电流波动幅度,再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给心率表转化为便于观察的心跳BPM数值,这就是心率表的基本工作原理。
转自: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1262105577
转录人:Johnson